糖心vlog入口进入时间:糖心vlog 水冰月 旅行-古典学的当代星图——2025年凯尔特古典学大会回顾

频道:热点 日期: 浏览:1

2025年盛夏,古典学界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盛会——第16届凯尔特古典学大会再度在葡萄牙最古老的科英布拉大学举行。这一自1998年发起的国际会议,曾在英国、法国、爱尔兰等凯尔特地区轮转,2017年首次跨越大西洋至加拿大魁北克,2019年首次登陆葡萄牙,逐渐变得全球化。每个分论坛通常有15至20位发言者,保证议题的深度探索和学术质量。多场专题报告同时展开,如同并行的大型研究研讨会,也鼓励跨学科专家参与,各国学者可借此建立起国际合作网络,推动本地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

科英布拉大学人文学院

科英布拉大学古典学研究机构

多元与包容的学术交流

今年大会规模空前,共设39个分论坛,吸引近600位来自各大洲和不同年龄层段的学者,堪称古典学界的年度高光时刻。此次古典学大会的分论坛展现出跨学科、多元化的研究趋势与强烈现实关怀。大会主题涵盖古希腊与罗马文学、修辞、哲学及手稿传统,也包括对修辞手法、自然叙事、认知理论、文本传播模式、镜像场景、文学人物再造与悲剧财富等深层次探讨。同时,也聚焦政治意识形态、自由与奴役隐喻、边缘群体与迁徙身份,以及女性在政治阴谋和书信交流中的角色,彰显出古典学在社会研究中的活跃性。部分分论坛聚焦物质文化与宗教象征,例如神祇属性与祭祀物件之间的关系、爱欲与物品的连接、古代纺织与水资源管理研究等,将古典文本与考古材料紧密结合。此外,关于生态诗学、军政暴力、殖民重构以及古代污秽与纯净观念的专题,也体现出当代古典学对环境与伦理议题的敏感回应。本届会议内容跨越文本、社会与文化空间三大维度,从奥古斯都时期诗人到21世纪的《奥德赛》,从古代疯癫哲学到拉丁讽刺诗的界限突破,形成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交锋和时代对话。这次大会不仅映射出古典学者对历史的深刻洞察,更体现古代世界如何持续为我们当代的认知与表达提供资源与灵感。

就“古代隐喻的跨学科路径”分论坛而言,集合了来自7个国家高校的20多位学生和学者,其中既有功成名就的皇家科学院与欧洲科学院院士,也有来自俄罗斯的本科学生,讨论范围包括古典文学、历史和语言学。该议题呼应的主要是认知科学在古典研究中的应用——与传统上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不同,“认知隐喻”理论(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倾向于将隐喻看作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以此深化隐喻在文学作品乃至其所属的整个文化想象中的意义。该分论坛还邀请了三位近来在古代戏剧、情感研究和喜剧表演等方面有显著成果的主题发言人Anton Bierl,Douglas Cairns和Anna Novokhatko。他们的报告展示了认知理论对自己研究工作的帮助。参会学者的报告内容丰富多样,除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及认知隐喻——羽翼和箭等于迅捷交流、风意味着混乱、铁石意味着残忍心肠等——会议中也讨论了古代文学批评中的隐喻理论、表演场景中超越文本的身体隐喻、认知隐喻的具体性和普适性,以及认知隐喻理论的局限。

“古代碑铭中的边缘群体”分论坛则重点聚焦于女性、儿童、工匠、农民、同性恋等边缘群体,不同的铭文内容、风格与形制皆十分有趣。有定量分析研究碑铭与边缘群体的数量关系,探索碑铭载体与铭文内容的关联。议题涉及不同边缘群体的识字率和铭文中的错误、铭刻风格、字体变化、衬线变化幅度等多个方面。论坛中既有对碑铭研究方法论的反思,也有碑铭证史和单篇铭文的个案研究。虽然大部分学者都能阅读多种语言,但交流过程中语言的隔阂依然存在,一位意大利学者认为自己的英语口音太糟糕,于是选择用法语报告论文。而提问环节仍用意大利语进行,主持人起初打算翻译提问内容,但后来由于问题过于复杂而放弃。

这次大会和许多国际年会一样强调民主性与包容性,面向古典学学生开放,倡导跨学科交流与国际合作。今年大会涌现出众多女性学者与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发言者,他们的研究不仅拓展了古典学的边界,也提升了整个学科的活力与感召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场主题演讲由霍普金斯大学的印度裔美国古典学者Nandini Pandey压轴,她从拉丁文学谈到古典学学术,以极具个性与深度的方式讲述了自己在古典学界的亲身经历,反思多样性、公正与包容的问题。她从童年在美国公交车上遭遇羞辱开始讲起,面临那些同龄白人男孩在她年幼时的骚扰,她懵懵懂懂地拒绝。她孤独地沉浸在书籍里,沉浸在拉丁语里,认为这是自己的避风港。然而,当她求学牛津,依然要面对“你学古典学干什么”这种质问,而这种怀疑永远不会针对白人学生提出——她的存在与选择本身仿佛就是一个需要被解释的“他者”。她进一步以美国学界的终身教职体系(tenure-track)类比罗马的政务晋升路径(cursus),讲述自己在职业追求中被迫忽视生理与身份现实。经历流产时意识到在如今美国禁止流产的法令环境中面临生死威胁。在工作中曾有迷失,似乎忘记了古典学的意义。她发问:“我是否,像埃涅阿斯一样,正在成为自己曾经的对手?”(Was I, like Aeneas, becoming my own one-time adversary?)并引用《埃涅阿斯纪》第十二卷中的诗句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认同转变。这是一场极具震撼力与反思性的演讲,不仅穿越文本与现实,更激发在场学生对于古典学学科意义、自我选择与身份对话的深刻思考。她将西塞罗与维吉尔的文字与自身身份认同融合,坦率分享自己在古典学世界里的追寻与挣扎,令人动容,也彰显出古典学对现代社会议题的回应。Nandini Pandey在主题演讲中呈现出古典学一直在反思的问题:学术意义与价值,过去白男精英主导的学术圈氛围、女性在古典学之中的声音……在欧美国家持续裁撤古典学专业并削减经费之际,她的演讲让听众再次思考如何阐释古典学的社会意义。

主题演讲

会议组织者发言

“学术职业化”抑或是“用爱发电”的古典学?

在最后一场主题发言结束后,主办方特别提及已故学者Anton Powell,以表达对他作为该会议创始人的深切敬意。他的远见与热情为凯尔特古典学大会奠定了基础,也让这一传统得以延续至今。凯尔特古典学大会的创办宗旨之一是在牛津、剑桥、伦敦等欧洲英语学术权威之外建立一个更为开放和友好的学术交流机制;在今天,凯尔特古典学大会(以下简称CCC)也展现着与以英国为代表的英语主流学界不同的画风。

英国的圣安德鲁斯大学在今年7月11-13日主办了英国古典学会的年会(以下简称CA)。因为会议时间和地点相近,许多学者选择赶场参加两个会议,但也有很多人选择只参加其中一场。全英古典学大会的主题和侧重显然更关注古典学在当下世界的困境,并将其作为这门学科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来探讨——我们该如何“拯救”今天的古典学?在三天内接近100个分组中,有关教学方法、中小学古典学教研、AI、数字人文、LGBTQ和古典学与当代流行文化等议题几乎占据一半,而且多数都属于提前组织的专题分会。较为传统的议题则多数由单独提交的论文组成,根据语言、文体、历史时段等属性分类,单看分论坛标题显得信息量很少。相比之下,CCC的出发点似乎并非要拯救将死的古典学——或许是受欧洲大陆深厚的古典研究传统影响,古典世界的丰富与美丽依然是这场大会的基调,参会内容总体来说也更为学院派。在今日古典学科经历巨变的时代,偏好“传统”的学者依然不在少数。有与会学者向笔者坦言自己不想听太多关于“古典学在中学”或“古典学在监狱”的报告,因此选择了凯尔特古典学大会。

在会议组织方面,如之前所说,CA既支持提前组织的议题,又接纳来自个人的摘要。每个分会场持续约两小时,除了传统的论文报告外,还有工作坊、海报甚至五分钟闪电报告(在2024年CA年会上应用)等诸多形式,并且支持线上参与,总体而言风格灵活简洁,适合大家各取所需。而CCC的所有分会议题都由各地学者提前申请,主办方会在前一年公布所有分会议题,参会学者需向具体的分会投稿。开会期间,每个分会场都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开展为期2-4天不等的讨论,增加深入思考和交流的机会。CCC大会每个分论坛持续的时间都较长,主题鲜明,议题集中,所有分论坛同时进行,在不同分论坛中串场旁听并非易事。不过,见缝插针旁听其他的分论坛也是可行的。尽管前面说CCC的议题设置相对传统,但因为其特殊的会议设置,每个分组都经过组织者的精心设计和论证,不仅体现该分组关注的研究对象,也充分显示出对流行理论与议题的回应。

在古典学和整个人文学科经历挑战的年代,我们更需要“职业化”、解决问题型的CA式年会,还是注重深入交流、坚持欣赏古典魅力的CCC式大会?很少有人能给出直接的答案,这两种进路本身似乎也代表着古典学科在当今世界面临的矛盾,但相信它们都为众多迷茫、焦虑或是踌躇满志的参会同行们提供了不同的精神鼓励。

笔者在报告后收到同桌学者的小纸条

充满人文关怀的会议安排

整体而言,CCC大会展现出参与者背景与语种的多样性,报告语言主要为英语和法语,但提问语言则相对自由。大会分论坛设置具高度专题性,能够深入讨论一个话题,并集结不同历史时段和地区的个案研究,促进学者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分论坛报告时间安排较为灵活,每位学者可以选择25分钟或50分钟的发言和讨论时间,这样的时长设计十分科学。倘若把学术报告加讨论限定在15分钟以内,实际上很难开展有效的学术交流,年会可能变成了一场会面师友的社交活动。

大会的宗旨是实现面对面交流,此前法国里昂的大会就曾因为疫情影响取消并延后。而当下在讲者因故无法到场时,会议也设有线上联合讨论,方便讲者参与会议。而其他会议可能选择让讲者录视频并在现场播放,实际上也难以实现交流目的。

会后学术出版机制完善,充分保障了学术交流的深度与广度,不少论文集会交由威尔士古典出版社出版。德古伊特与博睿出版社合并以后,联合在现场举行填写调查问卷的赠书活动,由此惠及诸多参会者。与此同时,几个著名学术出版社的书展与文创亦十分亮眼,多家知名出版社到场提供优惠。学者也可以借此机会直接和出版社编辑进行交流,对学术出版计划十分有益。

书展

会议主办方发放了设计感十足的水瓶与帆布袋,融合古典元素,兼具实用价值与纪念价值。与此同时,会议宣传手册也别具匠心,在给出会议路线与场地等信息的同时,还以古希腊语或拉丁语展示出分论坛的主题设计。

大会文创

会议宣传手册分论坛引言

本次大会的会务安排充满人文关怀,不仅细致贴心,更彰显古典学界的温度。未用完的餐票可由与会者交由接待处回收,分发给工作人员与学生,体现对幕后付出者与青年学者的深切尊重。大会集体照采用无人机航拍,画面震撼,场面庄重,成为许多人心中最具纪念意义的一次合影。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本届CCC年会也堪称典范。在会议召开前几个月,主办方直接或通过分会组织者向参会者发送详细的邮件,介绍议程、住宿、交通等细节,并让参会人尽量确认是否出席会议之外的其他活动,如晚餐、酒会等,以此统计精确的到场人数。尤其,有一封通知邮件附带一个在线表格,统计参会者是否计划参加开会四天的每一次茶歇,将食物浪费减到最小。在打印用纸方面,CCC不提供任何在会场打印报告提纲的服务,而是鼓励参会者用PPT或文档投影。除了几个会场门口必须张贴的标志和表格外,大会议程、每个分会场的详细信息和所有的摘要都以云盘方式分享给参会人。

不过,此次会议也存在少许缺憾。由于分论坛议程安排较为集中,部分分论坛现场变动信息有时未及时张贴,影响其他分论坛成员旁听。食堂人流密集、教学楼咖啡供应结束过早,无法满足供应需求,整体场地设施略显紧张。

整个大会在大合唱中谢幕,随着“O beata tempora.Ibimus in nemora”的吟唱响起,尽管古典学面临的挑战和前景不甚明朗,拉丁语的歌声依然将人们带回古典世界的乐园,学者的呼声是狂欢、是庆典、是友谊的纪念,是对学术共同体的认同,也让人充满对下一次在爱尔兰相聚的期待。在歌声与呼喊声中,来自不同国度、说着不同语言不同年龄的古典爱好者们高举酒杯。

主题大会谢幕